檔案長期保存則與其所處的環境控制密不可分,檔案庫房的溫度、相對濕度的穩定都直接關系到檔案的保存質量。溫濕度分布不均,特別是窗邊和空調風口等區域的局部差異,往往會導致檔案材料遭受"隱性損壞"——這種損害初期不易察覺,但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顯現,最終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本文將系統分析檔案庫房恒溫恒濕的重要性、溫濕度不均帶來的潛在風險,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檔案庫房恒溫恒濕的重要性
1. 材料穩定性需求?
檔案載體如紙張、膠片、磁帶等對溫濕度極為敏感。國際標準ISO 11799規定,紙質檔案應保存在18-22℃、45-55%RH環境中,波動幅度需控制在±2℃/±5%RH以內。溫度過高(>25℃)會加速紙張氧化、變脆,膠片粘連;濕度過高(RH>60%)會滋生霉菌、水解纖維素;濕度過低(RH<35%)則會導致紙張脫水變脆。
2. 抑制生物劣化?
但當相對高的濕度下(RH>65%)曲霉、青霉等一類霉菌的孢子迅速繁殖后,又分泌出一系列的酸性物質,將檔案的紙張、膠等等均腐蝕,使檔案的文書、圖表、照片等均遭嚴重的損壞。蟲害(書虱、衣魚等)在溫暖潮濕環境(20-30℃、RH>70%)活躍,啃噬載體。恒濕機通過精準控濕(RH 45-55%)切斷生物生存條件,減少殺蟲劑使用。
3. 化學反應控制?
阿倫尼烏斯方程表明,溫度每升高10℃,紙張酸水解速率翻倍。恒溫(如20℃)可延緩酸化。高濕環境促進鐵膽墨水擴散、染料褪色,恒濕減少水解反應。現代檔案包含電子介質(磁帶、光盤等)和特殊載體(蠟封、羊皮紙等),對溫濕度要求更為嚴格。
窗邊區域因陽光直射可能導致局部溫度升高,加速油墨溶解分散,使字跡模糊不清。空調風口附近則可能因冷風直吹造成局部濕度過低,導致紙張脆化開裂。溫濕度波動會使材料因脹縮不均而產生內應力,易使其強度降低,產生變形。
高溫高濕環境(22-32℃,RH 70-90%)特別適合檔案有害生物生長繁殖。這些昆蟲以紙張漿糊膠等為食,蛀蝕檔案造成孔洞,被嚴重啃噬的檔案文件則無法搶救。
溫濕度波動會加速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對檔案材料的破壞。潮濕環境使纖維素水解,導致紙張強度下降;干燥環境則使纖維內部結構破壞,使紙張變硬變脆。
三、解決方案
由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空調/除濕/加濕機等設備組成,實時采集各庫房內的溫度、濕度數據,依據預設控制邏輯規則自動運行調控。重點區域(密集架內、墻角、通風口)應加密布點,消除監測盲區。
將檔案館劃分為核心檔案庫、普通檔案庫、查閱區等獨立控制區域,各區域配備專屬控制模塊。珍貴檔案區設置更嚴格參數(如18℃±0.5℃),采用變頻技術、分區策略優化能耗。
構建一套"實時監測-智能研判-自動調節-分級預警"的閉環管控體系,能夠針對溫濕度異常、設備運行故障等突發狀況實施快速處置(異常響應時間不超過15分鐘),從而將環境參數波動嚴格控制在安全允許范圍內。
對檔案庫房進行密閉處理,重點做好門窗的密閉設計,同時考慮自然通風需要。安裝氣暖設備、風扇或空調等控溫設施,在春夏潮濕季節使用恒濕凈化一體機進行去濕處理。
但更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卻是那些由檔案庫房的溫濕度的不均勻所造成的“隱性損壞”。通過實施智能調控系統、分區精準管理、多級預警機制和建筑設備優化等綜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溫濕度波動,將檔案庫房環境穩定在適宜范圍(溫度14-24℃±2,濕度45-60%±5),從而延長檔案壽命,保護文化遺產。檔案管理者應定期監測記錄庫房溫濕度,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調節措施,確保檔案材料的安全保存。